English

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999-07-19 来源:光明日报 夏振坤 我有话说

当今世界存在两股大潮,即: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知识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而这两大潮流决不是平行发展的,将是一种“两化交叉,渗透发展”的大格局。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基本任务还是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绝对不可能不受信息化、知识化的影响。

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速工业化的可能。在跨国经营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必定会带着信息——知识经济的产品打入发展中国家,开辟新的市场。这样,就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注入了一种崭新的机会:一方面,为工业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发展信息产业,这在过去传统工业化中是没有的;一方面,也为传统产业提供了“嫁接”技术,如机电一体化,电脑控制,网络管理等等。这样,必然会大大提高工业化的效率,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二是科研成果的部分分享。发达国家对于他们的尖端、核心科研成果,当然会采取高度保密的措施。但是,在网络国际化的条件下,一些次核心的成果,全球分享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后发性工业化国家,完全可能在许多领域不必从无到有地搞大量基础研究,可以通过网上搜索、购买、合作开发等途径获得新的技术,从而显著缩短科研开发的进程,节约大量研究开发费用。集成电路的扩散即是一例。三是高科技产业本地化的扩散。发达国家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把高科技产业的某些部分直接到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办厂,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生产国将把规模生产的环节基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虽然有加剧国际剥削的一面,但不发达国家通过以劳力、市场换技术,也可以少走弯路。四是跳跃发展。由于信息、知识革命来得如此迅猛,少数文化基础较好的国家或发展中大国中基础好的地区,很有可能跳越传统工业化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阶段。

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基本理论的挑战。知识经济将引起生产力的大革命。其中有两点同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一是在制造业中,智能机系统和机器人将不断取代劳动者,无人工厂不断增加,活劳动(V)所占比重愈来愈少,在无人工厂中几乎为零。这样,剩余价值学说还有基础吗?二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体力工人(蓝领)在职工队伍中的比重愈来愈小了,而且会成为一个少数阶层。这同马克思所说劳动无产阶级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壮大,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论”是否抵触?由于知识经济还在发展之中,现在要对上述问题作出最终结论,为时尚早。但如何应战,科学地解决上述问题无疑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同样受到严峻的挑战。据美国达尔·尼夫的看法,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将出现一种“技术经济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两个经济王国:一边是知识生产王国,在那里,以少量资源凝结高级知识而获得产品。是一个追求灵感与创新的经济,其第一次创新可以为第二、第三……次创新提供递增的报酬。

二是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在信息经济条件下,由于网络传输的自由度大大强化了,发达国家凭借其知识与经济的积累和垄断优势,很可能使不发达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应该清醒地看到,“国际互联网络”虽有其加速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一面,但也确有其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渗透”的一面,而且这种“渗透”是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渗透。渗透与反渗透的“网上战斗”已揭开序幕。通过国际互联网,还可以破坏对方的程序,盗窃对方的机密。在这方面,科技落后的国家,可能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三是国际间两极分化可能加剧。由于知识经济的智力创新放大效应和串联效应,可能加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并会呈现一种“因果积累循环”的趋势。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世界上358位最富有的人所有的财富,超过了全球近半数人口的年收入总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由1960年的5700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5400美元,扩大了两倍!这种差距的拉大,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大量流向发达国家;同时,科技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总的来说,面对上述机遇与挑战,我国决不能掉以轻心。应采取“沉着准备”的方针,按照“虚实并举,攻防结合”的原则,实施四大工程:人才工程,基地工程,体制工程,文化工程。

1、人才工程。知识经济,人才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要承认这种进展与时代的要求显得不太对称了!甚至可以说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残留着传统计划经济的东西,在所有行业中是最多的了。它基本上还没有实现由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转变。要改变目前这种教育滞后的局面,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使教育体制同整个国民经济体制接轨,建立起以公立学校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教育体制。只有这种教育体制,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此已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考虑人才工程时,还有必要提出“人才国际大循环”的战略思想,即:面对人才国际性流动的趋势,我们要变被动的“阻拦”、“吸引”为主动的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来去自由”的人才循环机制。有意识地放手让国内人才到国外去吸收新知识,只要国内有用武之地,总会有许多人要回国为祖国效力。关键问题还是要认真营造好国内的人才生态环境。

2、体制工程。体制工程实质上是人才生态环境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1)建立知识型领导体制。一方面,加快领导干部“四化”、特别是知识化的进程,建立起跨世纪的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领导干部结构;一方面,要特别致力于现代化决策体制的建设,把相关专家参与高层决策制度化。(2)科技教育领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科技方面,实行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高等院校,实行学部首席教授负责制。首席专家对本项目或学部所需的全部责、权、利全面负责。(3)实行科研成果依法自由创业制。科研人员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合法的条件下,可以自由创立产业和企业,以加快转化。原项目的各投资主体,按投资额及利息转化为股份。

3、基地工程。将现有各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转变为融引资、引技、科研、中试、开发于一体的“知识创新孵化基地”。建立起我国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把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在社会科学界,建立若干个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基地,吸收真正有识之士,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问题。

4、文化工程。面对国际化、网络化的新形势,我们在文化方面必须努力变守势为攻势。首先,要树立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在当今国际综合大较量中,我国真正称得上优势的东西,除了人多地广之外,就是文化。其次,文化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要进行系统的国学、国粹教育及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再次,要按照中华文化现代化和外来文化中国化双向整合的原则,切切实实地探索适合现代的中华新文化范式。第四,要鼓励贴近现实生活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创作。总之,要使得中华文化在新形势下不仅具有深厚的吸引力、包容力,而且有强大的扩散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强劲的挑战下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条件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